你的位置:

亚洲第一体育app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“京沪镐”格局日稳:西安,新的“一城文化半城仙”_技术_仙儿_时代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18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    文=城记智库 城城

    作为十三朝古都, 在关于西安的说法中,“一城文化半城仙”是绕不开的“梗”。

    根据「城记」统计:2024年在技术合同转让金额方面,西安持续高速增长 (相当于“广州+成都”),“京沪镐”的格局日益牢固 。这背后,显示西安产业转型和升级,已进入到新的阶段。

    可以说,西安“仙儿”的角色已然变化。如果说,早期是“文化仙”,如今则是“科技仙”。

    梳理:西安的“仙儿”

    一些文字的含义,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。

    就比如“仙”,原本是指神话中无所不能的人物;后来,也演变成为一种“赛似神仙”形容词。在西安,“仙”往往隐藏着一种调侃以及自豪感,“神滴很”三个字说明一切……

    因为独有的历史和文化禀赋,对外作为陕西化身的西安,“仙”,更多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“文化人儿”:

    展开剩余84%

    西安是一座“文化仙”城市◎NEWS

    文学界,出现路遥、陈忠实、贾平凹、高建群、陈彦等著名作家,诞生了《人生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浮躁》、《废都》、《白鹿原》和《最后一个匈奴》等作品,让“文学陕军”在国内如雷贯耳。

    电影界,留下张艺谋、陈凯歌和顾长卫等足迹,走出张嘉益、闫妮、苗圃和景甜等代表的影星以及赵长平等作曲家。西影厂,曾是华语电影的最高成就。

    音乐界,西安诞生了郑钧、张楚和许巍等“摇滚三杰”;虽说摇滚起源于美国,但它以独特的生命力并风靡世界。至今西安仍旧活跃着许多乐队,城墙下更是永不落幕的音乐现场。

    地铁是“仙铁”,交大是“仙交大”◎制图/城记智库

    艺术、音乐和文学等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力。 在文化层面它们足以穿越时代,甚至可以具有塑造城市和国家性格。

    所以,抛开简单甚至粗暴的GDP、“高楼指数”以及地铁里程排名等。在长安,你能体会到“秦时明月汉唐风”,历史古迹触手可及,连地铁挖出来都是各种古墓……这种土壤,自然养育众多的“仙”。

    不过,如今的“仙儿”开始有了新变化。

    变化: 西安新一代“仙儿”

    实际上,正如同“唐诗宋词元曲”一样,时代造就英雄,时代的洪流也无法阻挡。“仙儿”的演变,总与时代的变革高度同频。

    曾经西安电影界、音乐界和文学界等辉煌,如今有着明显的沉浮变化:电影接力棒交给了“短剧之都”,“文学陕军”传播力被董宇辉放大,摇滚明星让位给城墙下乐队的“浅吟低唱”。

    这个背后,是时代变化和技术驱动下的“代际特征”。

    云巴穿越“码农”最密集区域◎来源/西安云巴

    这事关人们的学习、就业和生活,也是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和规则。今日的贾平凹无法写出《废都》,狄更斯也创作不了新的《雾都孤儿》。因为时代和环境在变,无法“刻舟求剑”。

    不过,西安“仙儿”土壤一直未变,经济结构即折射。

    “小西安时代”经济体量不够,开放性和流动性并不活跃,缺乏活力和创新是事实。如今,当西安人口超过1300万和GDP超过1.3万亿,丰厚的“土壤”被激活,尤其是科研教育等方面。

    西安科研类就业增长人数◎制图/城记智库

    西安,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从业总量的73%。 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中,「城记」发现有个惊人变化:从事科研教育人群有了质的增长。

    数据显示:2023年底安这方面从业人群高达128万,比五年前增加30余万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,教育、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从业人数分别为37.6万、32.9万和32.5万,分别增长58%、27%和57%。

    在个体经营户方面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方面,从业人数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137%和478%。

    裂变: 超过政府规划预期

    科技研发能力,是评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。

    尤其是“全国技术合同”成交数量和金额,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和技术市场活跃程度等指标,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。西安的增长速度,也远超政府层面的预期。

    「城记」梳理发现:陕西省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目标是到2025年达 2000亿,而西安在2021年就已实现(2209亿),次年超过广州。到2024年,远超广州1800亿——相当于多了一个成都。

    “京沪西”的科创格局◎制图/城记智库

    作为中西部城市,知识积累、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深层次改变了西安。 高新企业数量就是印证:2024年西安统计数据为1.5万家,排名全国第六。

    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中,国家层面证实了外界“被低估的西安”——西安以750亿的调增列全国第五,核心来自科研。2024年,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达5.56%,位居全国第三。

    就上月,工信部透露一个数据:“2024 年,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.8 万亿,同比增长 11.2%”。

    知名高校是“科技仙”的重要土壤◎制图/城记地理

    相比之下,2024年西安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500亿,同增15.3%,与上海差距缩至700亿。 城市技术合同登记项上,在2023年西安就以6.4万项超过上海,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。

    近些年,西安科研领域各路“神仙”不断涌现:比如光领域的米磊和姚保利、航空领域的王彬文、高校的马晓华和健康等;2024年,“科学中国人·年度科技人物”中,西安9人入选占比达10%。

    除高增长的就业量外,“陕西首富”之位也由能源地产“易主”至科技领域,比如隆基绿能的李振国、巨子生物的范代娣等。

    “文化仙”+“科技仙”,不一样的西安正在变化。

    文=城记智库 雨林

    发布于:陕西省